个人用户: 登录注册 | 企业客户入口

3·15活动|以案说险:老年人误入“微信群”陷阱 遭遇电信诈骗 返回列表页>>

典型案例

      2020年春节期间,某行某支行接待一位高龄女士为进行股票投资而申请办理开户业务。在交流过程中,客户不停地接听电话,且内容与开户业务相关,这一异常现象引起工作人员关注。在沟通中又了解到,客户曾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到一个数百人的微信群,其中不少人员每天发送自己获得大额收益的消息,客户因此确信此投资项目可获得可观收益,拟向此项目投资10万元。

        银行工作人员找机会与来电人员进行直接对话,发现对方话述明显缺乏资金投资专业性且前后逻辑关系混乱,故确定客户遭遇了电信诈骗。而后说服客户不要落入骗子的陷阱,但客户不愿接受现实,不能立即醒悟终止操作。为避免客户受骗上当,工作人员通过报警,最终请公安人员协助配合说服了客户,保护了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案例分析

     1.诈骗分子利用高龄客户对他人的防范心理弱,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够全面,对投资渠道真伪识别能力较弱,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较弱的情况,诱导高龄客户。

     2.银行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银行的专业人员帮助客户去伪存真。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真实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素质帮助客户进行分析,必要情况下采取更为直接有效的措施帮助客户识破诈骗分子的阴谋。

 

    3.发现疑似电信诈骗的情况,可及时报警,借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形成合力对客户进行说服,及时制止客户步步陷入骗局。

 

案例提示

   

     1.消费者在进行理财行为时盲目理财。应对投资项目不轻信,对高息诱惑不盲信,对熟人承诺不听信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

 

     2.消费者在进行理财投资时应向具有专业资质的理财规划师进行咨询由专业人员进行投资指导

 

    3.消费者不要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群。不要相信不法分子在群中搭建起来引诱消费者上当的虚假信息。

 

    4.消费者应建立理性投资的理念避免因高回报“投资”或者看似“无门槛”贷款的诱导误入投资陷阱。不法分子常采取网络钓鱼手段,发布虚假信息,引诱消费者上当。

 

    5.注意避免个人资料外泄保护好家庭及个人的各类信息如银行密码、家庭住址等。

     6.学习金融知识,增强自身识别意识。多学习金融知识,了解金融产品的特征、处理流程以及金融常识。通过掌握金融知识有效识破诈骗分子的谎言,避免资金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