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用户: 登录注册 | 企业客户入口

如何增强反洗钱意识,防范洗钱风险 返回列表页>>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统一部署。近日,太平洋产险全面启动2023年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持续提升全体员工及社会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本届活动主要针对养老、涉农等领域开展宣传活动,对打着科技创新、绿色转型、“ 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落实政策”旗号,利用元宇宙、 NFT、 虚拟货币、数字藏品、“网上跨境证券交易”等新概念的新型非法集资,重点针对“解债”领域加强风险提示警示。

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确实挺让人焦虑。这时,有个机构号称能够帮忙化解债务,分期偿还,不过你得先交“服务费”。机构收了“服务费”,你能省去追债的麻烦,轻松收回外债……这样“双赢”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小心!事情没这么简单,这有可能是一个非法集资陷阱!

“解债类”非法集资解读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以化解债务纠纷为由,宣称对信用卡、网贷等个人信用债务提供“解债”服务,以化解债务纠纷为由,向参与人收取高额服务费、咨询费、保证金等,骗取参与人钱财。这实际上是一种以“解债服务”为名的骗局行为,涉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


什么是“解债”类非法集资

“解债”类非法集资是指,未经金融管理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部门、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批准、从事所谓“债事服务”“债务化解”等业务的机构或个人,以向客户提供债权债务抵消、托管、整合、化解、实物兑换等服务为名,承诺将“客户”手中的债权债务转化为持续现金流并定期返还收益,诱导客户缴纳咨询费、保证金,甚至“投资入股”。


“解债”类非法集资的形式

画饼:有关债事服务机构宣称在债权人、债务人之间搭建服务平台,承诺收取咨询服务费、履约保证金后,通过以物抵债、现金分期等方式实现债权、代偿债务。此类机构并不审查债权债务关系真实性,也不采取任何解债措施,本质上是以解债之名行集资之实。

利诱:谎称缴纳解债金额30%—60%的费用后,即可获得全额甚至明显高于债权的现金或实物回报。此类机构并无实质经营活动和收益,所谓抵债物品价格虚高,完全靠拆东墙补西墙维系,资金运转不可持续。

造势:此类机构以“具有央企、国企背景”“提供等额资产保障”为噱头,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虚假宣传。有的还设置层级奖励制度,诱使公众投资加盟并发展人员加入,甚至设立仿冒银行设立线上网站、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线下实体经营网点,以误导公众,快速扩张。

风险提示

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参与非法集资损失自行承担,投资时要做到“三看一坚持”。

一看业务许可证“特许行业从事投融资等金融活动应当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

二看收益合理性:非法集资往往宣传高于银行利率几倍的高收益、高利息、高回报,突出违法金融产品的高收益,诱惑投资。

三看内容合法性:金融类广告宣传中不得含有或暗示“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市场上没有高回报、低风险金融产品,更没有“稳赚不赔”的理财项目。

四要坚持依法处理债权债务纠纷:广大债权人、债务人应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合法方式来解决债权债务纠纷,不受所谓的“解债服务”机构(平台)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