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2024年,某交通事故伤者在处理理赔时遭遇“黄牛”王某。王某以“保证最低5万元赔款”为诱饵,利用伤者对法律程序的不熟悉,诱导其签订全权代理理赔的不平等协议。协议签订后,王某全程主导理赔流程,伤者对具体进展及金额毫不知情。
法院最终判决保险公司赔付40.4万元,但王某仅向伤者转账15.9万元,非法截留24.5万元。伤者发现实际赔偿金额与承诺悬殊后,多次联系王某未果,才意识到受骗。此后,伤者不得不通过媒体曝光、拨打市长热线、向监管部门投诉等多方渠道维权。长达一年多的维权过程中,伤者往返于多个部门提交证据、沟通协调,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最终仅追回部分款项。
而王某因行为隐蔽、证据链不完整,未被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仍在多地以类似手段从事非法理赔代理活动,继续侵害消费者权益。此案暴露出“黄牛”利用信息差实施欺诈的典型套路——以“保底承诺”降低受害者警惕,通过不平等协议垄断理赔流程,最终截留巨额赔款,而受害者往往面临维权周期长、成本高、效果有限的困境。
案例评析
1.《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本案中,王某通过“最低5万元赔款”的虚假承诺诱导签订协议,构成欺诈,伤者可依法请求撤销合同。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黄牛”隐瞒实际赔偿金额,剥夺消费者知情权,违反消保法相关规定。
案例启示
1.警惕“保底承诺”:任何声称“保证赔多少”“关系硬能多赔”的个人或机构,均可能存在欺诈风险。保险理赔金额受法律、合同条款及实际损失影响,不存在“人为操控”空间。
2.核实主体资质:拒绝与无资质的“法律服务所”“理赔代理公司”签订委托协议,可要求对方出示营业执照、执业许可证等资质文件,或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合规性。
3.保留关键证据:妥善保存与“黄牛”的沟通记录(如微信、短信、录音)、书面协议、赔款转账凭证等,一旦发现受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步联系保险公司协助调查。
案例简介
2024年,某交通事故伤者在处理理赔时遭遇“黄牛”王某。王某以“保证最低5万元赔款”为诱饵,利用伤者对法律程序的不熟悉,诱导其签订全权代理理赔的不平等协议。协议签订后,王某全程主导理赔流程,伤者对具体进展及金额毫不知情。
法院最终判决保险公司赔付40.4万元,但王某仅向伤者转账15.9万元,非法截留24.5万元。伤者发现实际赔偿金额与承诺悬殊后,多次联系王某未果,才意识到受骗。此后,伤者不得不通过媒体曝光、拨打市长热线、向监管部门投诉等多方渠道维权。长达一年多的维权过程中,伤者往返于多个部门提交证据、沟通协调,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最终仅追回部分款项。
而王某因行为隐蔽、证据链不完整,未被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仍在多地以类似手段从事非法理赔代理活动,继续侵害消费者权益。此案暴露出“黄牛”利用信息差实施欺诈的典型套路——以“保底承诺”降低受害者警惕,通过不平等协议垄断理赔流程,最终截留巨额赔款,而受害者往往面临维权周期长、成本高、效果有限的困境。
案例评析
1.《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本案中,王某通过“最低5万元赔款”的虚假承诺诱导签订协议,构成欺诈,伤者可依法请求撤销合同。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黄牛”隐瞒实际赔偿金额,剥夺消费者知情权,违反消保法相关规定。
案例启示
1.警惕“保底承诺”:任何声称“保证赔多少”“关系硬能多赔”的个人或机构,均可能存在欺诈风险。保险理赔金额受法律、合同条款及实际损失影响,不存在“人为操控”空间。
2.核实主体资质:拒绝与无资质的“法律服务所”“理赔代理公司”签订委托协议,可要求对方出示营业执照、执业许可证等资质文件,或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合规性。
3.保留关键证据:妥善保存与“黄牛”的沟通记录(如微信、短信、录音)、书面协议、赔款转账凭证等,一旦发现受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步联系保险公司协助调查。